北宋政和七年的晚春,汴河水面还带着暖风吹拂的涟漪。一艘航船顺流而下,27 岁的陈与义正斜倚船头,望着两岸纷飞的落花出神。
此时的他,刚结束开德府教授的任期,正乘船经襄邑前往东京等待选官。
这一年,朝廷正值 "中兴" 气象,主战派李纲被起用为相,时局振奋人心。对这位23岁便登进士第的青年才俊来说,人生仕途才刚展开画卷,满腔报国之志正待施展。
暮春本易引人伤怀,但在陈与义眼中,纷飞的落花映红了船身,百里榆堤在风中飞速后退,连天上的流云都似在陪他向东而行。
这般明丽景致,恰是他内心意气的写照——对前途的自信、对理想的热忱,都融在了这趟顺风顺水的行船途中。于是,在汴河的粼粼波光里,他提笔写下了这首《襄邑道中》。
图片
《襄邑道中》
陈与义〔宋代〕
飞花两岸照船红,百里榆堤半日风。
卧看满天云不动,不知云与我俱东。
这首诗的大意是:
航船趁着顺风,在汴河中飞驶;两岸飞落的鲜花,将船儿映照得通红。半日之内,就通过了百里长堤;堤上,榆树成行,郁郁葱葱。
我卧在船舱内仰望着天空,满天的云彩像是停滞不动;其实它与我的船儿一样,都在匆匆地飘浮向东。
图片
这首诗充分体现了陈与义早期诗歌的艺术风格,“势如川流,滔滔汩汩,靡然东注。”
"飞花两岸照船红" 七个字,将暮春景致写得鲜活灵动。两岸落花纷飞本是寻常之景,但诗人以 "照船红" 三字点化,让飘落的花瓣透过水光反射,将整艘船都染上暖意。
花本无光照之力,却因行船中的视角与流水的映衬,生出 "照红船" 的奇景,足见诗人观察力之敏锐。
紧接着 "百里榆堤半日风" 更藏深意。"百里" 与 "半日" 的对比,暗写顺风行船的轻快,半天便驶过百里长堤,榆柳绿荫飞速后退。
"风" 既是自然之风,也是助推船行的助力,更暗合诗人此时 "好风凭借力" 的心境,他渴望借着朝廷求治的东风,实现报国之志。
"卧看满天云不动" 描绘出一种静态的闲适:诗人仰卧船舱,仰望苍穹,流云仿佛凝然不动。这份从容与前两句的飞动形成奇妙对照,恰是内心激动而外表安详的生动写照。
而 "不知云与我俱东" 的转折,则道破物理错觉中的哲理——云并非静止,只是与船同速向东,正如诗人与时代同频前行。
“云与我俱东”,采用拟人手法,把本来无心无根、飘来荡去的云,写得有情有意,好似为了什么事要到东边去一趟,读来情趣盎然。同时表现了诗人的抱负和信心。
这首小诗通过动与静的错觉描写,将岸上与天空的景物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时,不仅形象而恰切地表现了作者时而平静、时而激越的思想感情,而且给人以清新悦目之感。
千年后的今天,重读这首小诗,我们仍能透过 "飞花红船"" 流云共东 " 的景致,触摸到那颗渴望乘势而上的少年心。原来最动人的诗句,从来都是景与情的浑然天成。
【声明】图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中国正规的股票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