馍,这一承载着华夏文明基因的传统面食,相传由诸葛亮创制。它的诞生,不仅是先民对酵母菌生化反应的巧妙运用,更是中国饮食文化中“化平凡为神奇”的智慧注脚。而在泾水之畔的长武,他们将馍的文化演绎出了更加细腻的篇章——这里的妇女以麦面为纸、巧思为笔,将花鸟虫鱼、十二生肖化作立体的诗行,让普通的馍升华为承载岁月记忆的“母亲艺术”,在捏塑间传递着农耕文明对自然的敬畏与生命的礼赞。
“仓廪实而知礼节”,作为周礼发源地,长武人对仪式感的坚守刻进血脉。在这里,花馍被赋予“礼馍”的雅称,从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,演变为贯穿岁时节令的生活艺术:弥月时的花饼裹着对新生的期许,寿桃上的鹰嘴藏着对长者的祝福,献糕的素白是对逝者的追思,牛犊馍的憨态是对丰收的祈愿,艾叶馍的灵秀是端午的诗意,枣馍的红火是重阳的温度......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说不尽的人间情味,每一次捏塑都是无声的深情诉说。
展开剩余77%元宵节是一年当中最喜庆的日子,可以称之为中国的狂欢节。这天过后,意味着一年中的农闲时节将要结束,有些人又要投入到繁忙的农业劳作当中,有些人则要远离家乡在外打拼,孩子们快乐的寒假时光也将划上句号。所以,我们要用耍社火、唱戏、打灯笼、猜灯谜、放礼花、吃团圆饭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庆祝这个节日。实际上,这是一种特殊的送别仪式,在喧闹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人生的不易。
提到元宵节的饮食,我们每家每户都要做牛犊馍。记得小时候,正月十四我们家就已经为制作花馍做准备了。父亲从粮屯舀出半袋麦子,在院子里摊开晾晒,金黄的麦粒在阳光下泛着蜜色的光;次日天未亮,他和母亲就守在村口老碾旁,石磨吱呀转动,雪白的面粉簌簌落下,像落了一场温柔的雪。母亲将酵子用盐水泡软,与面粉搅成絮状,看着面团在盆里慢慢醒开,气泡如星子般浮起,她便笑着加面粉继续揉搓。待面团发至蜂窝状,撒上碱面反复揉匀,那光滑的面团在她掌心流转,仿佛被注入了生命。
最精彩的当属塑形环节。奶奶戴着花镜,木梳、剪刀、镊子在指间翻飞,我和弟弟搬着小板凳围在灶台边,看她和母亲将面团变成活灵活现的小生灵。“看好了,牛犊要先揉圆,这耳朵要捏得尖些才精神。”奶奶的手像会变魔术,面团在她指缝里转两圈,用梳子压出鬃毛的纹路,剪刀剪出圆溜溜的眼睛,再嵌上两粒黑豆当瞳仁,最后用红萝卜丝点出粉嫩的舌头——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牛犊便立在了案板上!这时,母亲想捏一个小兔子,但又不知道如何让造型最漂亮,于是奶奶便把她的独门绝技传授给她。我们看得入神,偷偷揪了面团捏橡皮泥,她们也不恼,只说“等蒸好了再玩”。
吃饭时,花馍也蒸好了,一股麦香扑鼻而来。母亲却把我们拦在灶前:“晚上看了灯才能吃,不然要害眼病哩!”我们虽馋得直咽口水,却也乖乖应下。
四面八方的锣鼓声振得人心里痒痒的,于是我依依不舍的看了几眼可爱的花馍,和家人一起到大街上去看社火。社火是长武民间的年度大戏,有着凝聚人心、提振士气的非凡作用。毫不夸张的说,如果正月十五这天谁没有看社火,那他这一年做啥事都提不起精神。在涌动的人潮中,我们趴在父母的背上看东街的马故事、南关的舞龙,北关的高跷、西关的背芯、灵凤的花车,尧头的锣鼓,可谓足足地过了一把瘾!这时,几个小伙子扮成孙悟空的样子骑着自行车在人群中不停穿行,引得大家拍手叫好!将整个社火表演推向了一个高潮!
那时的快乐很简单,回家时我和弟弟挑着爷爷给我们买的火罐灯笼高兴地手舞足蹈,仿佛是这世上最幸福的孩子!下午吃过团圆饭后,我们又挑着灯笼,追着“地故事”挨家挨户的跑!突然,想起“看灯”之后又立马飞奔回家。
一进门,家里正房的八仙桌上放着一个洋瓷大盘。母亲看见我们回来后马上将花馍依次摆进盘中,中间点上一根蜡烛,我们也把灯笼挂在了桌子两边。关掉灯后,皎洁的月光洒进屋内,大家望着那温暖的蜡光,共同祈祷新的一年里大地五谷丰登、人民幸福安康!说实话,从小培养的这些仪式感,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一直尊重中国传统习俗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,让我在探寻长武文化的“中国身份”上走得更远。
正月十六早上,父亲便起程到宝鸡画户外广告牌补贴家用,临别时母亲为他装上十个花馍,叮嘱他在外一定要照顾好自己。我和弟弟嘴里吃着香喷喷的花馍一起去学校报名,满心期待着一个新学期的开始!
蒋勋先生说:“简素从来不会对豪华自卑!”在农家主妇的手中,牛犊花馍最能体现长武人朴实的一面。它们睁着黑豆做的眼睛,张着红萝卜做的嘴巴,没有华丽的造型,也没有鲜艳的色彩,憨厚中透着天真,笨拙中透着稚气,虽历经岁月沧桑,却始终保持着一个馍馍最本真的东西,那就是可以食用。2009年,在全国首届花馍节上,我们的牛犊花馍用它的朴实无华、率真自然击败了所有千奇百怪、争奇斗艳的“创新者”,获得了金奖。从此,长武花馍以它独特的魅力,为五湖四海的朋友讲述着这片高天厚土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。
晨雾里,长武的炊烟又升起来了。案板上的花馍静静立着,黑豆眼睛望着远方,红萝卜嘴巴微微上扬——它们在等,等下一个元宵节的月光,等下一次与春天的约定,等更多人听见,这飘着麦香气的关于传承与爱的故事。
作者:白曙红
发布于:北京市中国正规的股票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