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历史,都是在改朝换代中不断发展的。
中国从秦汉到明清,不断进行王朝更替,每个王朝末年,大都是政治腐朽、民不聊生,朝堂上政治博弈激烈,农民揭竿而起。
改朝换代往往伴随血腥内战,流血牺牲往往很难避免。改朝换代似乎是封建国家无法逃避的政治宿命。
▲故宫居住过明清两代帝王
日本却是个特例,日本君主制从未中断,根据日本的说法,天皇家族已经持续统治日本近2700年。
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,日本天皇家族从未被宫廷政变或者人民起义推翻过,如今在位的德仁天皇,已是日本第126代天皇。
▲日本皇室
为何日本天皇能做到“万世一系”?为何日本在上千年的历史中没有改朝换代呢?
一、神之子孙
日本四面环海的地理环境为其提供了安全保障,但也阻碍了与外界的交流,直到4世纪,日本才建立了大和国家。
▲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部
彼时,日本氏族势力强大,所谓的大和政权,实际是众多氏族组成的联盟。大和政权统治者并不称为天皇,而是被称为大王。
此时的大王只是氏族联盟的共主,无法与日后被日本人奉为神明的天皇相比。
▲早期日本版图
日本身旁的中国一直是东亚政治舞台的核心,作为大陆国家,中国生产力相对先进,地缘环境更为复杂。公元前21世纪中国出现了最早的奴隶制王朝——夏朝,这比日本早了2000余年。
公元前221年,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出现,皇帝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。此后秦汉易代、魏晋更替,不同的家族登上历史舞台,中国不断改朝换代。
▲中国朝代更替
7世纪时,中国隋唐的统一和强盛,给日本带来巨大的政治危机感。遣唐使目睹了中央集权制度的优越,日本深感本国旧体制的落后与脆弱。
此时的日本仍是一个落后的奴隶制国家,强大的氏族(苏我氏等)专权达到顶峰,他们甚至敢弑杀君主,这引起了君主家族和其他贵族的不安与不满。
▲8世纪的日本行政架构尚不完善
公元645年,中大兄皇子与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击败权臣家族,为日本皇室夺回统治权,日本也由此开启了模仿中国制度建立封建国家的“大化改新”。
公元673年,天武天皇继位,他大力推动大化改新,日本封建化进程加快。随着中央集权架构的建成,日本在这一时期才基本确立了天皇制,统治者称号从大王改称天皇。
▲大化改新再度确认“天皇万世一系”
天武天皇为增强中央集权以及天皇统治的合法性,下令编修《古事记》和《日本书纪》两部史书。
书中描绘了一个叫做高天原的神界,高天原神祇创造日本,而天照大神是高天原以及日本的最高神明。
天照大神派遣孙子携带“三大神器”下凡统治日本,后来天照大神五世孙成为日本首任天皇——神武天皇。
从天照大神五世孙(神武天皇)到天武天皇,书中将神话传说中的日本早期统治者、大和政权的历代大王们梳理起来,他们被追尊为日本早期的第1-39任天皇。
当时在任的天武天皇就成了日本的第40代天皇,日本统治者借此塑造了本家族“万世一系”统治日本的政治叙事。
▲天武天皇
现代史学界对神武天皇等早期天皇的历史真实性持审慎态度,因为其中混杂了太多神话传说,不少早期天皇干脆就是臆想出来的。
但在古代日本,两部官修史书为天皇家族“万世一系”永远统治日本提供了“神性”支撑。
▲古事记
日本作为大和族单一民族国家,全境都接受“天皇代替天照大神统治日本”的政治叙事,任何外来家族夺取日本统治权都是对神意的违背。
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成,让日本走出了氏族联盟的早期国家架构,天皇拥有了统治国家、任命官吏、统率军队、掌管祭祀等大量至高无上的权力。
▲奈良时代日本建成封建化国家,完成了天皇“万世一系”的政治叙事
当初大化改新功臣中臣镰足被赐姓“藤原”,其家族通过与皇室联姻成为实力强大的外戚。
到9世纪中叶,由于天皇更替、新君年幼等因素,藤原氏垄断了“摄政”(天皇未成年时负责朝政)和“关白”(天皇成年后辅佐朝政)职位,形成了摄关政治并架空了天皇。
▲摄关政治
日本虽未改朝换代,但天皇权威被外戚不断压缩,日本的实际统治权在藤原氏等各个外戚支系手中轮转。
为夺回权力,天皇们以退位(成为上皇或出家成为法皇)开设“院厅”的方式,绕过“摄关政治”来发号施令,院政恢复了天皇部分权力,却也导致皇室内部的激烈冲突。
9世纪后,日本不断向北扩张,通过打击阿伊努人,日本在11世纪前后征服本州岛北部。
▲征服本州岛北部(浅绿色)
地缘扩张的同时,中世纪的日本土地兼并严重,贵族手中掌握大量土地庄园,这些庄园不用向国家缴税,吸引了大量流民和破产农民前去投靠。
中央税收减少进一步削弱了天皇的权势,反倒是贵族凭借庄园,力量不断壮大。为了保护庄园,贵族豢养武装人员加以守护,这一群体最终形成日本武士阶层。
武士协助贵族争夺土地、进行战争,很快发展成独立政治力量。在权臣、外戚之外,武士又成为日本皇权新的威胁。
相较于日本“天皇沦为摆设、贵族群魔乱舞”的状况,大陆上的中国政治变动更为剧烈,因为日本政治矛盾基本源于内部,中国封建王朝除了内部矛盾,还要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等其他外来地缘威胁。
9-10世纪,中国经历了唐末藩镇割据、五代十国分裂再到辽金与两宋时期。各地政权纷纷称帝,改朝换代的故事不时上演。
▲遍地皇帝的五代十国
由于朝代更迭频繁,中国王朝更替理论愈发完善。
不同于日本天皇作为神的后裔“万世一系”,不可取代。中国皇帝是顺应了天命的凡人,只有施行德政、得到民心,统治才能延续。
▲中日帝王面临的情况不同
二、穷困之傀
12世纪中后期,日本接连爆发内乱。两大武士家族——平氏和源氏崭露头角并爆发冲突,源氏在源赖朝带领下获胜。
源赖朝没有入朝为官,而是另辟赛道,于1192年在自己的根据地建立镰仓幕府。
▲武士成为天皇新的威胁
所谓幕府是全部由武士担任职务的机构,幕府在中央、地方设立了完善的统治架构,将统治触角延伸至全国,形成了与天皇朝廷并行的“二元政治”统治架构。
在幕府武力威胁下,天皇朝廷仅保留形式上的权威和宗教文化职能,幕府成为日本实际最高权力机构。
▲幕府统治架构完善
12世纪末到16世纪末,武士集团内部纷争不断,日本先后经历了镰仓、室町两个幕府时期。
16世纪中叶,幕府权势衰微,各地诸侯大名拥兵割据,日本进入战国时代。时而有诸侯“上洛”(进入首都),控制天皇意图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。
但因为天皇权威沦丧,多数时间天皇朝廷犹如无根浮萍不被关注,著名的日本诸侯大名织田信长甚至萌生了彻底废除天皇制度的想法。
▲天皇居住的“京都御所”
织田信长认为,既然武士能够独立治理国家,何必还要供养这些只有仪式性任务的天皇和贵族公卿。
后来,因织田信长被叛乱的部下杀害,废除天皇制的计划告吹。而在古代日本,像织田信长这种不遵循政治传统出牌的角色并不多。
▲16世纪末,战国时代的日本
17世纪初,德川幕府再度统一日本。该幕府汲取了前代的经验教训,其对天皇的架空达到了制度化、系统化的顶峰。
1615年,德川幕府颁布法令,规定天皇的权力仅限于任命某些虚职官员和决定年号,严格限制天皇与外界的联系,并将皇位继承、皇子出家的决定权全部收归幕府。
▲日本武士政权更替,是变相的改朝换代
皇室领地狭小,甚至无法供养全部公卿,经济上的绝对弱势,使得朝廷失去了任何独立行动的物质基础。天皇彻底沦为日本社会纯粹的文化符号。
从镰仓、室町再到德川,位于日本权力核心的幕府更替可以理解为变相的改朝换代。而幕府将军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“架空”而非“废除”天皇,这背后是日本社会特殊的政治状况和现实考量。
▲德川幕府将军的职位均需要天皇任命
自古以来,天皇被认为是天照大神的万世一系后裔,这种神性权威是凭借武力上位的武士政权无法自我赋予的。幕府统治的合法性需要借助天皇的任命来背书,废除天皇等于摧毁了自身权力的基石。
废除天皇所带来的政治风险和治理成本更是难以估量的。尤其是文化保守的古代日本,天皇是整个社会的“最高精神图腾”。
▲德川幕府时期的天皇
废除天皇会使幕府成为所有潜在反对势力的公敌,保留一个无害的天皇,是维护社会稳定、降低统治成本的最优解。
由此一来,武士阶层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二元结构,即确保掌握“权威”的天皇万世一系,但仅作为国家象征和精神领袖,幕府掌握“权力”负责实际统治。
▲幕府将军权力虽大,但需天皇任命
而中国的皇帝大都掌握实权,且没有必须“万世一系”的神性外衣,一旦朝代衰落,就会引发改朝换代。
日本的镰仓、室町和德川三个幕府持续统治日本达7个世纪。同时期的中国因地处大陆环境,改朝换代相对频繁,除了政变(自上而下)、起义(自下而上)引发的朝代更替,中国还面临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。
▲16世纪末的东亚
中国接连经历了元明清三个大一统王朝,其中的两个是外来的少数民族(蒙古族、满族)建立的。
日本作为岛国,不必像中国那样面临少数民族入侵,但这一切在19世纪中叶发生了巨变。
三、鹤音之泣
1853年,美国海军“黑船”舰队以武力胁迫日本打开国门。幕府为维护统治,不断向列强让渡国家利益,日本有沦为殖民地的风险,下层武士和维新志士为挽救日本和自身利益走到一起。
▲黑船来航
他们掀起的倒幕运动在1867年推翻了德川幕府,武士政权被彻底终结。
倒幕派意图找到一个能凝聚全国力量的核心,作为国家“精神图腾”,且被架空数百年的天皇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。而且天皇的认可,将给予倒幕派建立的新政权披上合法外衣。
▲倒幕派武士
在武士政权统治日本的700年间,日本皇位从后鸟羽天皇(第81代)传到了明治天皇(第122代)手中。天皇皇位传承受到幕府影响,大多是亲幕府或好控制的皇子继位,天皇皇位传承制度日渐完善,巩固了“万世一系”的政治叙事。
德川幕府灭亡后,倒幕派拥护年仅15岁的明治天皇迁都东京,开启了富国强兵的明治维新。明治天皇与维新派形成政治合作关系,时隔700余年,天皇再度恢复实权。
▲明治天皇
新政府通过教育改革,宣扬天皇为“万世一系”的天照大神后裔,是独一无二的“现人神”,天皇的神圣权威被强制灌输给每一位国民。
1889年,日本颁布了亚洲首部近代宪法——《大日本帝国宪法》,明确规定:“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之”。
▲天皇颁行宪法
日本确立了君主立宪制,即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,将国家治理权力交给议会及内阁。但宪法让天皇保留了相当大的权力,天皇总揽立法、行政、司法及军事统帅权,由此确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。
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,民主共和思想在远东地区蓬勃发展,特别是在日本维新强国影响下,孙中山等人领导的同盟会等政治组织准备推翻清朝的统治,实现“驱逐鞑虏,恢复中华”的目标。
▲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两千余年帝制
不同于中国等其他亚洲国家将封建君主看作国家发展的制约,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将天皇看作带领国家前进的象征,反倒巩固了天皇的地位。
此后,天皇成为日本帝国主义扩张和军国主义兴起的重要推手,从甲午战争、日俄战争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,天皇作为日本最高统帅,将上百万日本士兵送上了侵略他国的战场,无数日军抱着为天皇尽忠的愚忠战死。
二战后,日本作为战败国被迫放弃强占的中国台湾、朝鲜半岛等地,本土也被美军占领。
▲日本被盟国击败
美国等盟国本来准备将以战犯的身份处理天皇,甚至是直接废除日本天皇制。毕竟二战后意大利、罗马尼亚等君主制国家都因为战败造成国家动荡,皇室被推翻或废除了。
▲意大利末代国王翁贝托二世,1946年退位
但考虑到全体日本国民都将天皇奉为神明,处死天皇必将引发日本的剧烈动荡。
况且随着美苏冷战开始,美国需要日本配合自己在太平洋方向封堵苏联,独占日本的美国最终放过了天皇。
▲裕仁天皇会见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
虽然没有像德国、意大利那样废除君主制,但天皇如果还像战前那样对日本社会发挥巨大影响,势必会让军国主义死灰复燃,美国计划将天皇从权力巅峰拉下,重塑为一个象征性、礼仪性的角色。
1946年,在美国授意下裕仁天皇发表《人间宣言》,明确表示天皇是人而不是神。
▲二战前(上)与战后(下),天皇对日本政治的影响大为降低
1947年新的《日本国宪法》生效,规定“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……其地位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。” 新宪法彻底剥夺了天皇一切实质性政治权力,但确保了天皇皇位世代传承,美国计划使天皇成为日本社会的稳定器。
60-70年代,随着冷战加剧,日本国内政治运动风起云涌,日本左翼进步势力认为天皇制是封建残余和法西斯制度的温床,呼吁废除天皇制。
▲日本左翼政治运动
但左翼的呼声不是日本社会主流,普通民众已习惯了这个有上千年君主制的国家保留一个“仪式型天皇”。
废除天皇制,势必对二战后的日本政体产生巨大冲击,不符合美西方的政治利益,废除天皇制的呼声最终在80年代偃旗息鼓。
1989年裕仁天皇去世,其子明仁继位为日本第125代天皇,日本实现了战后首次皇位更替。
▲明仁继位
2019年,日本皇位再次平稳交替,明仁之子德仁继位,日本进入“令和时代”。
时至今日,日本天皇已固化为象征性、仪式性的国家元首角色。看似“万世一系”高高在上,实际无权力可言。日本国民对君主家族的关注程度,也与泰国、英国等君主国家不同。
▲接受跪拜礼的泰国国王
实际上自大化改新建立天皇制以来,日本天皇被权臣、外戚、武士轮番架空,作为没有实权的“政治木偶”才是天皇的常态,这种角色实在没有推翻的必要。 19世纪末以后,日本开始近代化并发展成亚洲战争策源地,天皇成为凝聚日本内部的重要象征,权势得以恢复。
二战后,作为战犯的天皇得益于冷战需要得到美国庇护,天皇制度“再度幸免”,只不过又回归了“仪式性角色”的历史常态。
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,日本天皇家族最终成为了全世界罕见的“万世一系”,日本也成为世界上少有的未曾改朝换代的国家。
▲现任天皇·德仁(第126代)
中国正规的股票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