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萧子升出生在1894年8月22日,湖南湘乡的萧家冲人。家里是书香门第,父亲萧岳英在当地做私塾老师,有点名气。孩子跟书念得早,三岁进家塾,八岁开始练诗词对联,底子挺扎实的。
1909年他进了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。巧了,毛泽东也在那儿读书,俩人只相差一岁,很快混熟了。毛家穷,衣服旧,但学劲儿足。萧子升的弟弟萧三常把书借给毛泽东像《世界英杰传》这种书,对毛影响挺大。萧岳英还教过毛物理,家里来往多,关系有点像邻家兄弟那种——说亲近也不夸张。
1911年萧子升上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,比毛高一届。学校环境好,学生多是热血青年。他爱辩论,课余总跟人聊时事。后来毛也进了师范,两人又凑到一起。1913年杨昌济来教伦理学,萧、毛、蔡和森成了他的得意门生,受了点“正人品”的影响。
1915年6月毕业,接着到湖南师范读了几年(大概肄业的那种)。从1915到1918年,毛泽东给萧子升写过不少信,算下来有13封,内容多是借书、约见、聊思想。1916年夏天那阵子,毛写小楷的信里还扯了句“相违咫尺数日,情若千里三秋”,挺直白的年轻人感情流露。
1917年暑假,两人决定下乡实地考察——从长沙出发,徒步走了宁乡、安化、益阳、沅江这些县,全程没带多少钱,全靠蹭吃蹭住和借宿,一个月下来笔记本堆一摞。你想真是脚把事实踏进心里的那种,回来后对民生有了直接的认识,也更合拍了。
1918年4月14日,在蔡和森家里,毛、萧、蔡、罗章龙等人聚起来,成立了新民学会。名字取自《大学》,宗旨是要革新学术、砥砺品格、改良风俗。萧子升当总干事,毛是干事。学会一发声,长沙的青年就来劲了,从二三十人涨到八十多,像谢觉哉、向警予、杨开慧、萧三、蔡畅这些后来有名的人都来了。后来五四运动那会儿,新民学会在湖南的活动搞得挺带劲的。
那时候湖南被张敬尧把持,局面紧张。杨昌济从北大带来一些消息,蔡元培等人发起留法勤工俭学的运动,对新民学会一群年轻人来说,简直是出路。1919、1920年前后,萧子升和蔡和森先去北京联络,拜访了蔡元培、吴稚晖等人,后来很多湖南青年按照这条路去了法国。总共两千多人去了法国,湖南占了大约四分之一,数目挺大。萧子升在这中间忙秘书事务,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,边工作边看李大钊之类的书,慢慢接触到马克思主义。
1919年2月,萧子升随第一批从上海上船去法国,毛留在国内继续调查和筹款,原因里有他母亲病重。俩人书信还很多。到了法国,萧子升受了那边一些思想影响,倾向于通过改良、教育、工会之类的方式救国,不主张流血革命。毛则受李大钊影响,倾向政治变革、工人阶级掌权,觉得光靠办教育不够。蔡和森偏向毛的路线。1920年7月的蒙达尔尼会议把留法青年大体分成两派,争论明显。
1921年3月萧子升回国,直奔长沙找毛,那会儿毛已辞北大、回湘秘密活动。三四个月里俩人就社会主义应走改良还是革命问题争得厉害,互不相让。6月29日,毛和何叔衡坐船去上海开中共一大,路过岳阳碰到萧子升,同舱一夜继续争论。毛当时还劝他入党,跟他讲未来几十年中国会怎样,萧子升没改主意。那次分开后就没再见面了——算是最后一次面对面辩论。
之后萧子升的路变了。1924年回国,他进了国民党,做过北平市党务指导员、北平农事试验场长、国民政府农矿部次长,还主编《民报》。他做事较实,在田里看作物、推新办法,办报也想宣传民生。但国民党内斗太厉害,派系多,很多事情不是靠干就行的。
1930年杨开慧被捕,萧子升去救援,跑各种门路求情,没成功,心里肯定不好受。接着1931年发生故宫“盗宝”案,萧子升被卷进去,被指控偷卖文物。其实背后更多是党派斗争,张继、崔振华借机打他。案子从1932年开始发酵,他被捕审讯,表面上坚持澄清,但名声被搞糟。直到1937年才有人出庭证实他是被陷害,洗清了罪名,但人都累坏了。毛一直觉得他人品不错,也相信他被陷害。
被打击后,萧子升的空间越走越小。1933年他退出政坛,去了欧洲漂泊。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,他留在法国,做过中国国际图书馆的馆长,整理藏书。1951年图书馆迁到乌拉圭,他跟着去了,定居蒙得维的亚,从事教育工作。1955年中国文艺代表团来访,听说毛托人邀请他回国见面,但他拒绝了,关在屋里坐在窗边,看着绿树,没去会见。为什么不回?大概是分歧和那些旧事让他心里放不下。1959年他写了本回忆录,叫《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》。
1976年上半年他卧床较多,常在床边翻老书。11月21日去世,享年82岁。他的遗嘱写得清楚:骨灰要和夫人萧淑芳合放,如有可能要运回湘乡祖坟,与原配康宁合葬。
这人生走到多少是理想、现实、选择和误会混在一起。你说他是没看清路,还是把路看清了不肯随波逐流?我也说不准。你怎么看?
中国正规的股票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